“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学校教育

学校介绍 root 2018-11-01 12586 次浏览 1个评论

“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学校教育

——兴安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u=2564563150,1244579286&fm=26&gp=0.jpg

序言

自1999年确立“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来,兴安中学人文课堂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竞争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和科技、艺术、体育教育各具特色,整体联动,学校人文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德才双馨”的育人特色,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学校必须以更大的办学智慧和更具远见的办学目标追求,努力创新,不断超越!

一、学校发展基础

(一)时代对学校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牢牢把握民族命运,不断开辟美好前景,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这些都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学生要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蓬勃向上。学校要积极培育优良校风,要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期望

兴安中学是区级示范性学校。兴安中学深得全县公众关爱、地方政府保障、社会各界支持。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拓展形成可资借鉴、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改革项目,这是地方政府的期望,也是地方百姓的期望。学校理应凭借自己的传统、特色、实力,顺应这一强劲的发展浪潮,深入改革,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以更高起点的规划、更高标准的追求、更高质量的实绩,为区域发展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质、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资源,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实验、示范效益,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做更大贡献。

(三)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追求

兴安中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1999年的18个教学班发展到2010年的34个教学班,2080多名在校生,目前兴安中学的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在示范性高中中是一流的。“以人为本,创强校”是被兴安中学多年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有效、科学的办学理念,业已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兴安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兴安县及周边县,他们淳朴善良、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团结和谐、智慧真诚。学校倡导的以感恩教育、自主管理为特色的人文德育环境,培育了“勤学精思、创新有为”的学风和“豁达有志,文明上进”的校风。兴安中学是一个人文精神浓郁、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已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如何进一步夯实学校的人文环境基础,为“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学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2011年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根据发展的现状和办学的实际水平,提出用“德才双馨”来形象地、概括地表述“具有人文修养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育人目标,并把“德才双馨”作为办学理念的深层次拓展方向,希望兴安中学的学生学成之后,走向社会能拥有一份大地的情怀,能保持一种平民的本色,同时又能担当振兴中华的重任,具有良好的德性与能力,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高度统一。

二、学校规划目标

(一)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是学校基于办学实际和社会发展现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做出的判断和把握,是对国家教育任务的具体解读,也是一个学校中长期的办学指向。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有稳定性,并基于这种稳定,创新学校办学策略,促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兴安中学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为:

办学目标:

把兴安中学建设成为一所全体师生拥有充分自主发展机会,展现“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凸显“德才双馨”育人特色,具有现代化水准,持续引领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验性、示范性品牌高级中学。

培养目标: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德才双馨”的学生:爱国、做人、读书、成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兴安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从教育变革的大趋势和进程出发,通过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弊端与困惑的认真反思,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养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1999年,学校即领先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办学理念,力求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追求幸福、自由的权利,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美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重视教化的作用,进而提升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学校在充分有效的人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德才双馨”的育人目标。 “德才双馨”是在“以人为本,创强校”的教育理念下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概括化表述,是对“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发展。

强调“德才双馨”是对人的优良本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与认可,是对人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合理需求以及通过个体的生活体验、感悟来选择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的肯定。是对人的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的承认,是对教育功能的肯定,是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炼概括和执著追求,也是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

兴安中学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未来的社会中坚、民族栋梁,培养出让人瞩目和传诵的杰出人物,这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二)规划的基本思路

遵循教育本质规律、“人文建设”的基本思路,深化“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赋予“以人为本,创强校”以新的实践内涵是学校长期的办学方针。在此基础上,超前规划,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明确5年中长期发展目标。

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人向善、求真、求美,真善美既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学校持续的追求。人文让人向善,科学教人求真、艺术促人求美;人文、科学和艺术是兴安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教育追求,也是兴安中学昨天、今天和明天教育持续发展的阶段性使命。学校中长期规划的目标,围绕学校教育向善、求真、求美展开,是向善、求真、求美教育的过程性、阶段性体现。在未来几年中,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夯实人文基础:构建以感恩教育和自主管理为特色的学校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在学校人文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条件的支持下,加强学校人文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在持续推进学校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学校“以人为本,创强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德才双馨”的育人目标,培育具有特色化的现代学校文化。

——创新科技教育:探索中学科技教育规律。科技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复兴的依托,是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重心。作为示范性学校的兴安中学,理应承担起为国家输送更多创新型基础人才的教育使命。建设科技教育课程,探索中学科技教育规律,在人文特色的基础上,优质培养人文和科技素养兼具的人才,这是响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教育举措,也是今后几年学校发展再上台阶的突破方向。

——致力美育实践:在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中,美的教育实施要为美的学校发展奠定基础。审美需求是人类的基本特点,教育帮助人实现追求美的需求,帮助人确立崇高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促人求美,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审美的发展需求奠定基础,为和谐的、美的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三)规划任务和发展的突破方向

——“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建设

思想是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一方面需要有新的内涵的充实和发展,需要在更高的视野中,在民族传统的发扬光大中,进一步凸显核心的人文价值,并在实践中,在学生发展中得到确实反映;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对卓有成效的人文实践在理论层面加以梳理,使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人文”特质进一步巩固、发展、深化、凸显。“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建设,是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现代文化建设的特色方向。

——“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实践

为了进一步充实“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内涵,学校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文”之“长”为人所“见”。兴安中学拟编辑人文教育教材,这是人文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对“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充实、强化和完善,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方向。

——具有信息化、现代化特色的课程品牌建设

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特色的生命。综观国内品牌学校,之所以成为品牌,其核心支撑都是学校长期坚持的特色品牌课程。兴安中学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确立自己的特色、品牌,课程是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学校除了继续深化人文德育课程建设以外,尤其要在信息化、现代化课程建设中形成品牌,逐步建设和完善针对学生发展实际的、具有兴安中学人文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学科教育人本化,人文教育系列化,科技教育课程化,体艺教育个性化。

立足理科各学科,努力建设切合中学生创新教育需要的拓展型、研究性科学课程体系;立足文科各学科,努力建设适合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的拓展型、研究性人文课程体系;尝试在艺术和体育课程建设中走出新的发展道路,为人文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兼具、走向和谐发展人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奠定长远基石。

——引领教育改革与示范教育创新的领军团队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和谐课堂建设的主持人。建设一支与国家人才战略相适应、教育视野开阔、人文内涵丰富、专业素养高深的教师专业团队是引领课改方向、提高课堂效益、形成学校特色、示范教育创新的依靠。学校须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打造领军团队,提供示范意义,发挥辐射影响。

——开放型现代学校及其文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现代信息环境的学校文化不仅仅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信息网络的能力,具备真正的现代文化素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全方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育现代人文文化,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树立现代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突破。

兼容、开放、多元、和谐是现代学校的文化追求,家庭、社区是现代学校生存的依托。基于现代信息环境,创新学校教育教学形式,创建开放型的现代学校,充分整合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在人文与和谐的基础上,学校将在“数字化”与“人文化”协轨并进的发展方向迈出跨越性的步伐。

三、改革和发展项目

(一)人文·德育

德育居于教育的首要地位。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深入探索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模式和途径,不断进行德育创新——创新德育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和机制,持续推进“人文德育”是兴安中学德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任务。

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进“人文德育”实践,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全面梳理人文德育经验,通过对学校德育内涵的深度挖掘,探索情感体验德育实践模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环境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实施和内化“生命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现代人格,创新人文德育实践,完善人文德育体系,为“德才双馨”的育人特色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实施方案:

1、完善“人文德育”实践体系

(1)政教处统筹,系统总结兴安中学10年人文德育经验,进一步研究人文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从学校文化建设层面整体探索学校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管理、青年党校、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校园主题文化节日的具体人文内涵,凸显各类德育过程的人文核心,完善具有人文特色的学校德育实践体系。

(2)完善学校主题文化节。认真总结主题文化节的经验、做法,使之规范、可操作,并不断赋予主题文化节以时代内涵,从中探索文化节的教育价值、可供借鉴和迁移的实践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探索体验德育实效机制、构建体验德育实践模式

●学科教学

学校将在人文课堂建设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堂德育情境构建,从课程资源、德育素材挖掘、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深入探索课堂情感体验德育的实施。

●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的本质是培养责任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主管理的新机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管理,管理中自我教育,学习中自我合作,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逐步认同道德规范,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把外在的道德概念内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将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内心体验,通过心理辅导课、个别辅导、心理讲座等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感。

●校园主题文化活动

以日趋成熟的校园主题文化节(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马拉松蓝球赛、城台杯排球赛、毕业班“远足”活动等)为载体,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校园文化,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情景体验,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决策、公共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体验道德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

学校将巩固和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从而使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明晰的判断力、强烈的责任感。

3、建设和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自主发展的人文德育体系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探索现代媒体支撑的人文德育途径,构建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分析、自主发展的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数字化”和“人文化”特色的德育文化。

基本做法为:

(1)基于学校信息环境,通过学生自主规划和记录成长的方式,多元反映学生人文德育成效:参与主题文化活动表现、社团成绩、社区锻炼、学力提高等,从教师寄语、同窗互勉、长辈期望等多元角度,建立以多元评价和自主评价为原则的反思性、发展性德育自评体系,以评价和德育过程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

(2)探索基于现代信息环境的具有充分交互性的学校德育机制,营造互动数字校园环境,多方位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在信息环境中,提高学生现代媒体素养——具有思辨性、批判性的审读虚拟环境的眼光,具有较高的互动能力,能有效利用、开发网络环境,自主、健康发展。

(3)探索基于信息环境整合家庭和社区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实效机制,建设开放、多元、兼容、和谐的人文德育新途径。

(二)人文·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趋势、学校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现状、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建立并完善学校“人文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发展目标:

完善“人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培育人文品牌课程,推进基础型品牌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匹配的科技、人文教育课程系列;基于学校远程教育基础建设特色课程;创设学生在课程上充分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机制,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为实现“德才双馨”  的育人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方案:

1、建设兴安中学基础型课程实施纲要,培育品牌、特色基础型课程

——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改课程方案,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对各基础型课程三年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教学序列重新作整体的规划,形成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教学序列,建设兴安中学基础型课程实施纲要,走国家课程校本化之路。

——梳理学科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项目,走特色课程建设和品牌课程建设道路。发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优势,营建大语文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为突破,培育数学学科特色;以口语和写作应用为重点,培育英语学科特色;以人文地理为重点,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培育兴安中学品牌课程,用项目或任务驱动促进各学科组不断发展,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会考、高考教学要求,各教研组初步完成兴安中学基础型课程实施纲要,形成基础型课程三年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教学序列分段目标,确定各阶段相关增减内容。

建设体现学校人文特色的基础型课程资源系列:各阶段典型学案、配套教学课程资源、共享试题资源库,完善并正式出版《兴安中学各学科导学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

2、建设特色科技、人文教育课程,完善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

——全面评价学校现有拓展型课程教学质量,在评价过程中稳定现有优质课程,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建设,加强与现代化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科学课程建设。

——建设匹配的系列拓展型课程和模块课程,围绕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分析化学、人工智能、科技制作等,重点建设学科拓展型的综合理科和文理综合课程,增设多层次的微型选修课程,逐步完善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结构,创新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沿着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等方向,重点建设学科拓展型课程,增设多层次的微型课程,充实、完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丰富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

以课题组方式组建课程开发基础团队,落实课程开发责任人,制订具体课程设计规划。

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争取每年完成若干短课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系列短课程文本,逐步以专题、模块方式归类,正式出版部分课程文本(或资料活页、项目设计等)。

整理完善学校科技、人文教育课程结构,正式出版学校课程文本,同步完善学校科技、人文教育网站建设。

3、完善学校开放性研究性课程

(1)系统梳理学校已经实施多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总结经验,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要素层面,不断规范课程形态,提高课程效益。

(2)建设兴安中学研究性学习网站,将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主题活动系列课程”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开发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与科技人文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深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人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课堂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是传授知识和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竞争走向合作、从灌输走向对话的课堂文化,建立一种使师生(特别是教师)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改变的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兴安中学将在未来的几年中,持续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共同体的营建,探索具有人文品味的课堂实践模式,持续提高教学实效。

发展目标:

积极探索“参与式”和“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推进课堂民主师生关系构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师生对话、有效互动等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基于信息环境,建设开放、和谐、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人文课堂”,为学生“德才双馨”的铸成创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1、探索“参与式”、“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

——“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两种基本学习方式整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与现代教育接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倡导师生良性互动,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建设以有效课堂为基本点,开展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实践。

——运用论文式、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观点,综合应用材料,分析材料,组织表达。

2、实践和总结“人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实施教学重点的改变,确实从关注知识的习得转化到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关注知识发生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关注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为学生学术、人格的发展创造课堂的多方面准备。

——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合理选定传授和探究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习的群体效益。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造,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个性。

3、基于信息环境,探索开放、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信息化、小班化教育发展态势,基于现代信息环境,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开放,构建新型人文课堂文化。

实施方案:

1、建设和完善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的行动机制

从教学改革的常规工作过程模式出发,从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教学创新设计”和“实践、反思”三个环节的规范入手,依托于学校系列制度和保障措施的建设,构建课堂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问题研究

学习制度:学校依据规划目标,从整体发展出发,确立课堂教学创新阶段目标,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理念,寻找改进教学的措施。

反思制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专题研讨,结合学校质量评估小组意见和建议,反思教学,并努力促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

带教制度:聘请市教研室教研员及相关学科专家带教青年骨干教师,在导师参与班级常规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教师研究自身教学问题。

(2)教学创新设计

校本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精神和修养”、“科研能力”、“拓展型、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专家型教师”的系列培训,有针对、有层次地提高教师专业综合能力,保障教学创新设计实施。

通过“教育创新论坛”,建立教研组反思性研究学习制度,从“教学方法是否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构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理念、能促进自身和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共同体(或学习型组织),保障教学创新设计活动开展。

(3)实践、反思

教学展示:每学期组织展示数量不菲、质量上乘的公开课。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精品奖”、“课堂教学探索奖”、“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和展示活动,并配合以典型课堂的教学研讨、不定期的教学录象回放、分析,在展示和点评中提高教师对“什么是好的课堂”的认识能力。

行动研究:针对青年教师特点,组织教学汇报课、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并集中回放课堂教学,帮助教师认识个性化的教学问题、各教学环节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等,在反思研讨中提出解决方案,付诸再教学实践。以经常性“课后记”形式,促进教师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每一学期每一位教师记录与再现一个真实发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问题或事件。

(4)教学质量监控

质量评估:建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特级教师组成的质量评估核心小组,配合以年级组、教务处和教研组,开展每两周一次的学情分析、反馈,引导教师善于发现和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教学指导:由学校教务处、导师组成员组成课堂教学指导小组,全面跟踪课堂教学,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5)同步探索、进一步实践的几个策略方向

①在新课程教材的深度研究中改进教学

②在推进学科的发展中改进教学

③在课堂文化的构建中改进教学

④在小班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中开展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实践

通过建设和完善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的行动机制,努力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得到优化,人文目标引领的课堂特色更加鲜明。

2、品牌教师课堂特色研究

通过对全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持续跟踪研究,筛选出人文课堂的基本要素;建立以人文课堂要素的落实为基本评价框架的课堂教学评价导向,引导兴安中学人文课堂特色的形成。

在品牌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品牌教师的培养研究,在个性化的教师成长案例研究中,提炼品牌教师成功经验,总结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推广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精品课比例。

(四)人文·艺术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以人为本,创强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涵。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凸显兴安中学“德才双馨”的育人特色,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提出学校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创设校园美育环境,在师生关系、课堂管理、学校环境建设中体现美的氛围,以美辅德、将深层次的美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高品位学生艺术社团群的发展和艺术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探索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让每一个兴中学子都能够获得某一特色领域艺术特长的发展,为“德才双馨”注入高雅的审美情趣,构建兴安中学的艺术教育特色和品牌。

实施方案:

1.(1)优化校园美育环境、以美辅德,渗透美的教育

建设校园美育环境,营造学校美育氛围。在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中,让学生时时接触美,处处感受美。通过主题式活动,德美一体,以美辅德,引导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能力。通过项目实施和课程开发,将深层次的美的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提高人文德育实效。

以校园美育项目方式(如公共空间画廊化、闲暇时间音乐化、环境布置主题化等)组建美育项目实施基础团队,落实责任,制订规划。以课题组方式组建课程开发基础团队,落实具体课程开发责任人,制订具体课程设计规划。

分阶段推进,争取每年完成若干个短期规划项目,集小成为大成;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兴安中学特有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

(2)建设学校艺术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凸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对学生在校期间艺术学习和艺术表达开展发展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校艺术学习、艺术活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促进学生认识自身艺术成长历程,发现和发展个性艺术智能,全面审视个性全面发展。对艺术课教学、学校艺术教育决策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得失,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为相关部门提供鉴定、科研、决策资料。

(3)建立高质量艺术教育网站, 丰富艺术教育资源

努力建立一个集美术鉴赏资料、音乐鉴赏资料为一体的艺术教育资源库,为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丰富教师课堂教学素材提供优质资源。

(4)推进学生艺术社团课程化建设,以高品位的社团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的品牌

基于兴安中学艺术社团的现状和规划目标,形成兴安中学艺术社团发展纲要,指导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加快学生艺术社团课程化建设,重点推进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书画社、动漫社等社团的课程化进程,规范学生艺术社团管理。提高现有艺术教师指导艺术社团的能力和积极性,引进、聘请高水平教师,使每一位艺术教师都能带出一个高品位艺术社团。

(5)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提高美育实效

探索艺术教育与学校主题文化节整合的途径,提高美育实效。形成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让每一个兴中学子都能够获得某一特色领域艺术智能的发展,凸显兴安中学的艺术教育特色。

2.扎实实践,深刻反思,与时俱进,调整目标,继续推进艺术教育内容。

(1)根据对校园美育环境建设效果的评估,反思、调整、完善校园美育项目结构,建立长效机制。

(2)根据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学生艺术评价的领域。初步形成艺术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决策评价机制。

(3)形成兴安中学艺术社团课程文本(或艺术活动设计方案、艺术系列活动资料与社团管理制度性文件)。整理、完善并出版兴安中学艺术社团课程文本。

(4)完善艺术教育网站的框架结构,丰富艺术教育网站的内容,完善艺术教育网站的管理机制和建设,建立监管、答疑长效机制。

(5)梳理兴安中学艺术教育与学校主题文化节活动整合的经验,形成我校艺术教育的亮点和特色,建立艺术教育与学校主题文化节活动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

(五)学校体育

发展目标:

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两课两操”的质量。推进“阳光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抓好各类运动团队建设,培养较高水平运动员。深入探索兴安中学学生发展性健康档案建设,以评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个性化体育技能的提高。为“德才双馨”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健的身体素质。

实施方案:

1.(1)建设一支“课改”背景下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要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重视常规教学的规范化,切实提高“两课两操”的质量。

(2)以培育学生科学健身理念、提高强身健体技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指导思想,以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社团为基本目标,推进学生健身训练课程化(目标、途径、方法、评价和组织管理)建设,全面激发学生体育健身兴趣,提高兴安中学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3)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心职能,促进专业性体育运动人才发展。做大、做强学生运动队。

(4)挖掘“阳光体育”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阳光体育”专兼职教练员队伍。扩大“阳光体育”课程选择空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训练落到实处,满足教职工个性化的健身需求。加强教职工“阳光体育课程”管理,使健身与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共进。

2.(1)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成长个人档案,反映学生体育健身参与过程和质量,以评价促进课程建设,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体育技能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阳光人生的体育理想。

(2)规范学校体育社团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形成一批以健身等为特色的高水平学生社团,在市、区中学生相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3)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的优势体育群体项目,保持学校体育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4)进一步加强体育二线队的建设,充实专业教练,提高训练水平,增强竞技实力,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将体育运动中心建设成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掌握技能技巧和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场所。

(5)建设“阳光体育”精品课程,使全体教职工的健身技能、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6)总结课程建设阶段成果,梳理学校体育管理经验,为下一轮发展奠定基础,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六)科技创新教育

发展目标:

构建以绿色环境教育为基础、科技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体系,创新科技教育活动模式,开发充满活力并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完善科技教育的保障、评价及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的区域性示范、服务作用,使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创新能力和水平居于领先地位,赋予“德才双馨”育人目标以创新实践的时代特征。

实施方案:

1.(1)加强绿色环境教育,尤其是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全国绿色学校”评审。

(2)积极筹措资金,完成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型的创新工作室和实验室建设,配置一流的科学实验设施。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型学习服务,为教师开展更深层次的科研服务。

(3)开发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科技教育课程化,构建充满活力并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4)完善项目认证与评价,建立项目开题报告制度。使各类创新项目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研究性、探索性的特征。

(5)建设高水平的专家导师团,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指导教师培训,建立一支热爱科技创新,无私奉献,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科技创新带头人队伍。

2.(1)围绕“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主题,构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的高水准教育平台。

(2)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型学习服务、为教师开展更深层次的科研服务的现代化的科学实验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并产生积极效益。

(3)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我设计、自主研究的课题在市级以上的论文竞赛中获奖。

(4)建立高效的创新工作网络。积极推广科技教育课程化。努力拓展科技类课程项目,使学生能按照自己所喜爱的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选修或参与科技类活动。

(5)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具有学会学习现代科技的能力,还具备运用计算机语言的能力。

(6)不断培养壮大科技创新教育人才队伍,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前沿知识和技能,具备课题开发、课题实施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7)完善科技创新教育的保障、评价及激励机制。

(七)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目标:

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基本理念,建设学校心理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机制。总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渗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人与自己心理矛盾”的能力,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注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探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德才双馨”注入健康的心理元素。

实施方案:

1.(1)加强学习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调适,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交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针对性地研究并开展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3)加强择业心理、成才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高考复习与应试心理的指导。

(4)探索心理教育实践研究,总结成果。

(5)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

2.(1)总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与渗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中心理矛盾的能力。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3)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加强与外校的交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视野。

(4)完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的发展。

(八)示范·辐射

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兴安中学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建设优质教育品牌,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开门办学,资源共享,社区与学校联动,建设学习型社区。

实施方案:

1.在兴安中学的示范引领下,与全县普通高中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进各校的内涵建设,并通过名师带教、教研组互动、课程建设研讨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整体提升全县的教育品质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2.继续派出计算机、数学、语文、政治、心理等学科骨干教师参与本地区校际学科组互动,通过授课、辅导、带教等形式为本地区培训师资,积极参与教师柔性流动项目实施,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

3.发挥“社区—学校—家庭”联动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到社区社会实践。建设“家校委员会”、建立“学校开放日制度”,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向兄弟学校和社会居民开放学校教育场馆设施,提高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率,共建学习型社区。

四、保障机制

(一)科研引领

发展目标:

梳理学校人文教育成功经验,建设“以人为本,创强校”实践理论;以课题研究为过程载体,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科研信息网络,为每一个教师发展建立个性化的科研成长档案;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服务的水平,创设一种持续推动教师思想解放、不断开展教育创新的实践机制,以科研促发展。

实施方案:

1.1)坚持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系统梳理学校年人文教育经验,实践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探索基于现代信息环境的“以人为本,创强校”新内涵。

2)全面推广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动全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联系教育实际,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

2.1)依据开题报告和工作方案,推进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和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的学校科研文化建设。

2)强化学校教科处的职能,注重对科研项目的服务、指导、管理。多渠道、全方位提供有关教学科研信息,扩大教师视野,提供教师交流教育研究成果的平台。指导、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申报区、市、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高质量办好校刊。

3)基于数字校园平台,全面推进教师科研成长档案建设,关注学有特长、教有特色的教师成长,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3.1)全面总结前期实验成果,进一步推进科研工作;加强与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加强与各级教科研部门的联系,提高学校的交流、对话能力。坚守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前沿阵地,勇于实践高校科研成果,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内大学科研实践基地、区教育创新实验示范基地。

(二)品牌团队

发展目标:

深化“以人为本,创强校”的理念引领,解放教师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境界、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建设一支持续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富有教育个性的品牌教师团队。

实施方案:

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的理念培训

教育全体师生全面深刻地领会“以人为本,创强校”这一办学理念的深刻内涵。引导教师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观念,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要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科学发展的动因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观念和态度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研组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制度建设

教研组建立反思性研究学习制度,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的不断反思,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文化

改革教师评价,鼓励冒尖,反对平庸,创设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在实践中促使教师成长。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要求团队成员有共同目标,形成一种特殊的团队共同信守的文化。

不断完善“五层面,十二途径”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模式:

五层面:

(1)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2)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的培训

(3)教、研、训一体化的教育研究与课堂创新能力培训

(4)拓展型、研究性课程开发能力培训,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5)著书立说,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十二途径:

(1)高学历层次培训

(2)教师双语能力培训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4)学科带头人培训

(5)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6)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培训

(7)新招聘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培训

(8)英语教师语音实境和外教培训

(9)教师心理素养和心理技能培训

(10)教师出国培训

(11)阳光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培训

(12)把关教师轮修,定期充电培训

4.促进课堂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创建

完善年级组、教研组、教导处共同协作的课堂质量全面、全程监控体系,对教研组、年级组、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估。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指导、考试、结对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指导,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建设,健全教研组创新教育实践评价方案。

以教师创新教育实践促进教师教育境界提升,多层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研文化建设,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实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建立课堂教学创新动力机制。

5.全面探索基于数字校园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全面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实践,通过校本研究、创新实践,持续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通过3~5年的持续努力,构建基于数字校园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6.建立特色、特长教师发展机制。

选派优秀教师出校进修,提高教师间的交流对话能力;引进综合性大学毕业的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发挥学校名师的作用;推进名师、学科带头人个人教育教学博客建设,继续筹集资金,资助学校教师出版个人专著,建设教育创新领军团队,全面辐射名师成功经验。

(三)数字化学校建设

发展目标:

科研引领,以服务为基本理念,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具备开放性、互动性的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型数字化学校;创建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信息文化。

实施方案:

1.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管理完善与多元评价机制构建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在数字化学校应用系统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以定量的方式构建评价因素,再从量化指标中探求定性评价,从而形成多元评价机制。

——以多元评价为整个数字化学校应用体系的设计核心,既关注应用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应用在系统中应该具有的核心关联性,使得各类应用在整个数字化学校系统中以多元评价为轴心各司其责,既满足工作需求,又满足评价数据的需求。

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研究数字化学校应用体系的建设模式:

第一阶段:学生各类评价及相关软件子系统研究。完成各评价子系统的设计与投入运行,奠定数据基础。实现学生学科学习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学生选修课信息评价、学生德育信息评价、学生体育信息评价、学生艺术教育信息评价、学生社团活动信息评价等多角度评价数据的采集。

第二阶段: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各评价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袋,设计学生多元评价的指标体系,定义多元评价系统的数据标准。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为主体,强化过程,注重阶段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数字化多元评价工具为基础,结合现有学生手册的管理内容和课题研究成果,设计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兴安中学学生成长数字化档案袋”,力求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成长情况。

第三阶段:评价子系统与多元评价系统的整合研究。根据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评价子系统和多元评价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评价子系统与多元评价系统之间的整合。

第四阶段: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的数字化学校应用模式研究。本阶段研究数字化学校应用体系的建立方式,探索应用挂接和数据整合方式,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应用系统平台。

第五阶段:数据沉淀与深入挖掘阶段。在基本成型的评价机制中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管理,实现评价数据积累,适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教师的个人发展进行必要的决策支持分析研究和推广。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运用能力的培育,探索基于数字校园的,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数字化学校软硬件基础环境,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工具软件,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自主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扩大交流,拓宽视野,培育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信息文化

充分运用网络视频基础,加强校际互动交流,对传统学校教育环境进行延伸,为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供必要的支持,为教师拓展教育视野提供必要的支持,培育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信息文化。

4.优化学校综合信息化应用环境,提高管理质量

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各流程与应用模块间的关联,围绕“人”这个核心,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应用方式,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综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高学校管理质量。

(四)和谐管理

发展目标:

探索教代会民主参与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人文、和谐、有序的教育服务机制,建设以“德才双馨”育人特色为内核的组织文化,充分发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实施方案:

1.“德才双馨”育人特色为内核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有效沉淀,对于新成员,服务学校、融入学校文化需要经过了解、认同两个必备阶段,对于教职工全体,则还有创新文化的第三个阶段。加强教职工人文、和谐的思想教育,建设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在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实施有效管理,是现代学校服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2.探索教代会民主参与下的校长负责制

——下移管理重心,建设扁平化的管理网络。建立校长室与年级组的直接领导关系,缩短领导与师生的距离,拓宽沟通的渠道,提高管理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年级组重在教学质量管理、班级工作指导、年级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提高中层管理机构的综合服务职能,要求中层管理机构高质量做好计划、总结、调研、参谋、保障和考核,提高管理效能。

——研究并实践党支部在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中发挥有效监督的途径和方法,使领导决策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公正性、公开性,同时使管理网络的现代化、激励机制的实效性迈上新台阶。

3.修改、完善兴安中学现代学校核心制度

完善以结构工资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劳动待岗制和业绩考核制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竞争运行机制。注重学校管理的人文意蕴,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加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建一个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崇尚一流、与时俱进、公正公平公开的校园氛围,形成依法治校、文化立校、规范办学、高效管理的新局面,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

学校管理体制:

完善责、权、利统一,各司其职、政令畅通、便捷高效、创新实干的学校管理网络。

(1)教代会:是广大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关学校发展、重大建设、干部任职评议和教职工的奖金分配制度等,作出最终审议和裁决。积极探索教代会代表在闭会期间更好地行使职权、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推行教代会代表常任制。

(2)校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行政机构,就学校日常工作运行、办学规划的制订、调整、实施、创新等作出科学决策。

(3)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改革举措的现实性、合理性、可行性作出学术论证。

(4)学术与评价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核心小组):对学校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的评聘、职务和职称的晋升,作出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

(5)家长委员会: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质量、改革举措等充分提供信息,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的联系沟通。

(6)学生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学生与学校直接的对话与联系,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民主管理机制:

(1)校务公开制

(2)学校中层副职以上干部年终述职评议制

(3)重大决策教代会审议制

(4)教职工竞聘上岗制

(5)学校岗位结构工资制

(6)教职工业绩奖励制

九项建设:

(1)人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凝聚力的层次,形成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2)学术环境建设——强化求实创新的教学科研意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组建学术梯队,搭建学术舞台,浓郁人文氛围,活跃学术气氛,建立可靠有效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学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体现的文化气息,不断优化学校文化环境,丰富师生文化活动,让校园充满爱,使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4)心理环境建设——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工作制度化,管理人性化,建立有利于个人保持健康的心理、活泼的心态、平常的心境的工作环境。

(5)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着力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完善中层干部选拔制度和竞争上岗的机制;逐步建立民主考评、干部轮换、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不断为本区培养和输出教育管理人才。

(6)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能力、学力三位一体,建立有利于促进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机制、措施,加强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保持1:12的师生比例,积极创造条件,着重培养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教研组为中心建立教师自培基地,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实行教师轮训制度,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乐于创新实践的教师队伍。

(7)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重点内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和谐、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育人环境,争创全区、全国文明单位。

(8)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构建广泛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全方位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不断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9)校园安全建设——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重视学校食堂食品的安全卫生督促检查工作。

(五)校园基础建设

发展目标:

建设布局合理,富有风格的校园环境,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施方案:

1.建设好科学实验室、教师会所式办公室。

2.建造体育馆及教师健身场馆,

3.做好学校各类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添置工作,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已有 12586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

站点统计